联系电话:010-67013680
民族舞蹈借鉴莫失本色
时间:2008-06-24 10:58:21 来源:
“民族舞蹈可以相互借鉴,但借鉴必须立足于民族之根,绝不能张冠李戴;借鉴要吸收精华,不能彼此取代和混同。失去民族本色,民族舞蹈就失去了生命力。”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了较大发展,创新步伐加快,舞蹈样式和表现手法也有了新变化,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创新中有借鉴。但同时人们也发现,其中出类拔萃的精品不多。有的作品民族风格不浓,民族属性混杂,不同民族的舞蹈张冠李戴,作品失去了民族之根。有些节目一味堆砌高难度技术技巧,观众看了只感觉演员在表演技巧,而不能真正被打动。

这些问题受到了参加“首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民族舞蹈艺术论坛”的舞蹈艺术家、专家的共同关注,与会者围绕“民族传统舞蹈的现状与未来”“民族传统舞蹈的继承、保护与发展”“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得失”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借鉴不能削弱本民族的风格

“我早期创作蒙古舞时曾走过弯路,当时我刚到内蒙古,自编自导了一个舞蹈《牧马舞》,吸收了不少西班牙舞的动作,跳得洋洋得意,结果牧民看了都哈哈大笑,说我像跳大神儿的。”在论坛上,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贾作光回忆当年的创作经历,以亲身经验告诫当前舞蹈编导者们如何正确地发展创新少数民族舞蹈。贾作光说,这次所谓的“创新”给了我深刻的教训,这之后我在内蒙古工作了20多年,再没有一个作品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在生活中提炼创作出来的。他将草原牧民骑马、摔跤、射箭、挤奶等生活动作提炼为舞蹈语汇,获得了牧民群众的认可。

“一些编导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有生搬硬套的现象,如翻、滚、转、跳,用汉族的毯子功取代少数民族固有的纯朴的民族舞风,好像不翻几个跟头就显不出演员的水平,编导都忘记了他们所创编的舞蹈是少数民族舞蹈。”贾作光认为,技术技巧是可以有的,但应创编出少数民族自身的舞蹈技术技巧。“民族舞蹈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滥用;借鉴必须立足于民族之根,绝不能张冠李戴;借鉴只能吸收精华,不能彼此取代和混同。失去民族特色,民族舞蹈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有不少观众反映,有的少数民族舞蹈节目除了从音乐和服装上还可以看出是哪个民族的,从舞蹈语汇、动作姿态、技巧根本看不出来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新疆艺术学院副院长、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塔来提·吐尔地说,在新疆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当中,一些编导脱离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审美观念,背离自己民族的动作语汇,而去追求所谓的创新和嫁接,嫁接了许多阿拉伯、印度、俄罗斯等国的舞蹈元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伦不类的舞蹈作品无疑是失败的,这种创新是行不通的。

“当然,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我们要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更新这一客观现实。”塔来提说,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新疆舞蹈的创作也逐步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摒弃浮躁、俗气、跟风等不良风气

专家们指出,当前少数民族舞蹈在创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偏颇,一些演出团体的节目大同小异,少部分作品庸俗化的现象为人所诟病。

贾作光说,有些服装改革得让人难以接受,露、透、瘦泛滥成灾。此样式并非不可以用,但要用得适当。不管内容需要不需要,便盲目跟着所谓的新潮走的手法不可取。比如在傣族舞中,用肚皮舞的摆动来展示妇女体态,如过分强调摇摆,呈现出妖媚性感的扭胯,则严重削弱了傣族妇女文雅端庄的形象。再如佤族妇女甩发未能表现出乐观的情趣,反倒猎奇去表现野蛮性,以此作为审美取向。这种民族舞蹈创作方式不可取。

谈到对人才的培养,贾作光说,一些单位拿不出经费让编导深入群众体验生活,编导只能关在象牙之塔闭门造车。而一些地方由于舞蹈编导人才匮乏,便由演员兼任,创作水平跟不上,缺少精品佳作。有的学员刚从艺术院校毕业被分配到歌舞团就从事舞蹈创作,他们既没有生活积累,又没有艺术实践经验,创作时就只能从录像带中“扒”,东抄西借,编创出来的舞蹈既没有生活也不生动,这样的舞蹈怎么会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塔来提说,当前舞蹈界存在着浮躁之风。有些编导直接堆砌、拼凑素材,而不是经过提炼进行创作。一些编创人员抄袭、模仿其他作品,更有甚者,群舞的动作加几个托举动作,音乐变化一下就成了双人舞。在个别舞蹈比赛中,评委还发现有时会出现几个节目是同一个编导创编的情况,而有些编导也极不负责任,把相同的主题换成不同的人物,或把相同的形式改成不同的主题,五花八门的“借鉴”手法成了编导“创汇”手段,造成了创作主题、形式雷同化的现象。

深入生活,创作“美而不媚”的作品

与会专家认为,现在舞蹈演员的表演技巧远远超过上个世纪,但作品却不能打动人。过去很多作品“美而不媚”,现在很多作品却是“媚而不美”,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不少民族舞蹈工作者浮在表面,未能深入生活。不少创作者现在不提体验生活,认为这是老掉牙的。生活怎么会过时?创作灵感是从生活中来的。

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季莲说,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是新疆的优势,新疆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气质和特有的艺术审美心理,和其众多鲜明、生动、多变的动作、神韵是其他民族舞蹈艺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任务是要融入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思想、追求、需要,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舞蹈动作上的表层借鉴,如此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新疆民族民间舞蹈。

专家们呼吁,现在创作空间大了,题材选择自由了,我们虽然创作演出了一大批舞蹈,数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但人民大众爱看、爱跳的小节目,也就是所谓的“情绪舞”少了,这种现象应当引起重视。作为编导,必须虚心向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学习,拜他们为师,才能正确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舞蹈内涵及舞蹈风韵,以生动的民族舞蹈语言来展示舞蹈形象。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