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打上中国人烙印的国标舞
时间:2008-06-04 10:42:24 来源:
自进入中国以来,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四界电视舞蹈大赛,在2007年月日设立了国标舞的比赛专场。入选决赛的个节目,汇集了强大的编导、演员阵容,比赛当日,在央视一号演播厅里上演了一场群雄争霸的舞林大赛。此界国际标准舞比赛,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这些作品在继承西方国标舞传统的同时,结合本国的文化加以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标舞之路。他们在舞蹈中融入了故事情节表演和人物的刻画,在音乐中糅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舞蹈动作结合了其他的舞蹈元素,并且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服装也是根据剧目人物塑造的需要来设计,可以这么说,国标舞已经真正成为了舞台化、作品化的表演艺术。这些参赛作品编导阵容可谓强大,历届电视舞蹈大赛国标金奖得主成兵、瞿腊佳;连续荣获数界全国职业拉丁舞冠军的尹卫东、龙卫敏;北京舞蹈学院编导万素、郭田等纷纷参与创作。参赛选手也是藏龙卧虎,有月在黑池获得业余新星组冠军的陆宁、魏巍;参与表演获得黑池集体舞亚军《十面埋伏》的杨静、何艟两届青少年组拉丁舞世界冠军王棘高雪等。与其余九场选手的比赛一样,国标舞选手除了做现场剧目展示以外,还需要进行知识问答、即兴表演、技术技巧展示三个环节的比赛,这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在历时近两个半小时的紧张角逐中,来自国内外的位评委在个作品中评选出了表演一等奖《如果.爱》,表演二等奖《十面埋伏》、《森林变奏》,表演三等奖《爱,本该青青校园》、《明天我们结婚》。

感触.国标舞舞台化、作品化

国际标准舞分竞技性国标和艺术表演舞两种,“国际标准舞的艺术表演借鉴了其他舞蹈艺术的元素,以国标舞为主体创作编排的舞蹈形式,有一定的情节和故事性,有想象空间。而竞技性国标以比赛套路为主,不涉及其他舞蹈元素,仅限于国标舞的演示,带来的是快节奏的视觉审美愉悦。”国际标准舞学会这样定义“艺术表演舞”:“即是以国际标准舞动作为载体的一种创作舞蹈”。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国标舞艺术表演舞有了很大的跨越电视舞蹈大赛中入选的个作品均属于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如果.爱》讲述了一对恋人从相知相爱直到分手;《十面埋伏》描写了-中国古战场中的战士在受到敌人的攻击时奋起反抗的场景;《森林变奏》的创作源于动画电影《泰山》;《蝶恋》,用国标舞来表现可歌可泣的梁祝爱情;《爱,本该。。。。。。》叙述一对夫妻间的故事等等。可见,国标舞创作题材的选用已经跨入到各个不同得领域,并且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历程。大赛播出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反响,这种艺术化、舞台化的表演形式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人们会习惯性地忽视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物有情节作品化的国标舞更加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因此能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另外,这种艺术表演舞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在音乐、服装、灯光的烘托下,舞蹈传递的情感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和美感。此外,国标舞这一来自国外的舞蹈,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还很短暂,把这种外来的舞蹈形式赋予中国的文化内涵,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标舞无疑会给它带来更多的喝彩。摩登舞的雍容华贵、高雅妩媚,拉丁舞的热情奔放、婀娜多姿,国标舞以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征服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观众。十面埋伏》这个作品,以国标舞中的拉丁舞五项为元素,表现了中国古战场中的战士在受到敌人的攻击时奋起反抗的场景。舞蹈是十六人的集体形式,在保护了国标舞的标准性和规范同时,不仅音乐、服装上中国化,更多注入了华夏文化的内涵底蕴。舞蹈以《十面埋伏》的琵琶曲为主旋律,以中国传统的鼓点为音乐背景,自然地把拉丁舞的桑巴、伦巴、恰恰、牛仔和斗牛舞五个舞种糅合在一起。演员身着古代战士所穿的“盔甲”起舞,在完成难度很高的技术技巧的同时,演员充分运用了拉丁舞特有的速度、力度使这个古战场的壮烈场面如火如荼,做到了技巧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谱写成“闪着中国剑一般光芒”的拉丁舞,可称得上中国国标艺术表演舞的鼎盛之作。《如果.爱》的取材源于同名电影《如果.爱》,两位演员用伦巴演绎了剧中两个主人公从相遇、相知到相恋、相离的过程。一身典型的中式服装,张学友动情的歌曲演唱,伦巴基本步以及托举的运用,演员成功地刻画出分别代表“忘”和“记”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们在爱与现实间抉择的内心矛盾……这些用国标舞来诠释生活与文化无疑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方式。

思索.国标艺术表演舞的“度”

燃烧地板》是一部汇聚全球舞蹈精华、囊括个世界冠军称号、由重量级舞界精英联手制作耗资万美金铸造,并创下巡演票房奇迹的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巅峰之作,它在将所有的国标舞舞种形式展示的同时,甚至有好莱坞式的歌舞在其中穿插,整个作品像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迷幻深夜的故事而后,中国也诞生了《红裙舞》、《花样年华》这样的国标舞剧。用国标舞来结构舞剧,对不同的舞蹈元素、不同音乐元素、不同题材的使用和借鉴为这一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它的表达空间,然而这种借鉴和吸收也需要度的把握,超出一定的度,国标舞便失去了其本体,变得似是而非、不伦不类。《我的葛蓓莉亚》,表现的是著名芭蕾喜剧《葛蓓莉亚》中的木偶人物角色,描述了木匠和木偶之间的故事。演员一身木偶造型出场,在不到分钟的舞蹈中大量出现擦干、梳洗、上发条、检查、整理、散架等表意性的动作,占据着整个舞蹈的主体,舞蹈中没有了套路的痕迹,可连国标舞元素的痕迹也快要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不禁要问:国标否?哑剧否?参加舞蹈大赛还是该上小品大赛?《爱.本该……》应该可以算是现代舞《唉……无奈》的国标版,把现代舞和国标舞结合起来,本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大量实意的生活动作的堆砌,大量现代舞动作的模仿,时而现代时而国标,上半身现代下半身国标,让人感觉未免有些费解,这种滥用,到不如欣赏纯粹的现代舞来得过瘾。“度是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标志”,国标舞在发展中求变化,在吸收他艺术形式的同时必须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根基不动摇,这个“度”如何来把握,值得国标舞编导和演员深思。否则,国标非国标,哑剧非哑剧,现代非现代,混沌不堪!

欣喜.国标舞发展展望

国标舞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可谓迅猛,一方面,在国际大型国标舞大赛中,到处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获奖选手中也不断地出现中国人的名字,我们终于可以向国际国标界呐喊:“中国人来了!”用方俊的一句话来说:“在国标舞界,以前是外国人在赚中国人的钱,如今,我们中国人,已经可以走到国外去赚外国人的钱了。”一方面,国内举办的各种国标舞大赛举不胜举,各个舞校舞团间激烈的竞争,选手技术技巧以及艺术表现水准得以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在教室、在广场、在舞厅、在大街小巷,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爱好国标的舞者们合着音乐尽情地舞动,国标舞的普及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跳舞让我快乐”、“国标让我们的感情更深了”、“舞蹈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没有舞蹈,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我离不开舞蹈”、“坚持、坚持、再坚持”、“我会一直跳到跳不动的那天”……这是我听到的业余的、职业的、年长的、年幼的他或她们的声音,充满了坚定、饱含着深情的声音。电视舞蹈大赛给予了大家展示自己的平台,也为舞蹈这门艺术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爱我们让这门艺术插上了翅膀,不久,它将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