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舞文化】欧美流行舞史话(十一)——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英国与法国
时间:2014-08-17 00:12:05 来源:《尚舞》杂志

到了随后的那个世纪末,即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舞蹈特有的那种简练之美在自己的故土上不翼而飞了。事实上,这种美是被埋没在了一大堆故弄玄虚的脚下技巧,以及相当浅薄的音乐之下了,我们不难从当时一些描绘和教授跳舞的书籍中发现这一点。在16世纪末的舞蹈教师们那里,这些古老的空间流动方式似乎已经失宠,其中的法布里修·卡罗索(Fabritio Caroso, 1553-16??)和凯撒·奈格里(Cesare Negri, 1536-1604之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大部头的、描述其舞蹈的书籍,其中的许多舞蹈,尤其是具体的舞步,似乎更像今天的西班牙舞蹈。

然而,在这些舞蹈教师的作品之外,意大利作曲家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的音乐却带给了我们上一个世纪所崇尚的动作质感;因此,可以说,这些质感或许至今尚存,但我们在意大利却找不到直接的证据了。

我们今天能找到多梅尼科笔下舞蹈的国家,只有伊利莎白时代的英国,以及同时代的法国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舞蹈中,包含了许多意大利人的机敏,尤其是节奏上的机敏,而法国和英国的空间感在当时还不够发达;直到巴洛克舞蹈的地面调度技术应运而生,法国的舞蹈才足以同其它任何舞蹈叫板。但这种舞蹈充其量只是拥有了某种贵族式的简练,才赢得了这位往日舞蹈教师的认可。

关于帕凡、加亚尔德、阿勒芒德和库朗特这些在当时占有主流地位的法国舞蹈,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做过初步的介绍。此外,我们还应增补布朗莱、麦瑟斯、沃尔塔,以及英国的新老乡村舞。它们覆盖了整个系列的古老舞蹈形式:社区链舞(Communal Chain Dance)、行进舞(Processional Dance)、双人舞(Danseà Deux)和花步舞(FigureDance)。

帕凡(Pavane)

在文艺复兴的盛期,帕凡是至关重要的慢节奏舞蹈,而且,它的两拍子在20世纪的狐步出现之前,也是任何时代主流舞蹈中的唯一案例。它的舞蹈形式持续不变,始终是简单而迟疑的状态。它包括了两个单步子,一个向右,一个向左,然后是一个双步子向后。这种舞步对于像帕凡这样的行进舞而言,可谓恰到好处,但在双人舞中,就很难持续下来了,因为男女双方总是使用同一支脚。

麦瑟斯(Measures)

帕凡的音乐还被用于其它的两个目的:首先是它在那个时代,曾被广泛地用于所有的庆典活动、国事场面、婚礼和葬礼;其次,它还被用于一种名叫“麦瑟斯”、具有地面调度的花步舞。麦瑟斯与帕凡的这种关系如同队列舞同今天常见的舞厅舞。

麦瑟斯还指其它几种舞蹈,而measure的单数形式也有多种内涵,但作为一种花步舞,它在当时曾是最为流行的样式,曾由莎翁喜剧《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的人物贝特丽丝称作“充满了威严与古风”。

帕凡经常被认为起源于孔雀,因此,舞者跳它时应该像孔雀那样趾高气扬。这种说法可谓无稽之谈。首先,这种起源说根本无法确认,甚至还有其它相距甚远的说法。其次,即使这种起源说准确无误,倘若我们在这个质感犹如天鹅绒般柔软的古老舞蹈中,像孔雀开屏那样去跳舞,其模样也一定是荒唐可笑的!就像曾有人在狐步舞中,去模仿狐狸一样滑稽。像许多似是而非、花里胡哨且一派胡言的传闻一样,称帕凡与孔雀有什么渊源之说,也的确吸引并将许多舞者误导进了跳舞的死胡同之中。

准确地说,帕凡的节奏基础是两步子的布朗莱,而两步子的埃斯坦比耶则是其最简单的空间样式的原型。

加亚尔德(Galliard)

加亚尔德的独特性就在于:首先,它在宫廷娱乐中是个独舞,而且可以是个男子独舞;其次,在这个贵族跳的独舞中,拥有了大量的调度图形。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双人舞是通过男女两人不断变换相互关系来形成不同的空间图形的,但在加亚尔德中,女子的角色是可以忽略的。她在男子身边的步伐没有具体的图形,只要表现出对他的仰慕即可,有时候还会独自跳一段加亚尔德,目的是为了让男子有个喘息之机,以便恢复其体力。这个舞蹈在整部舞蹈史上,都算得上是个体力活,而有趣儿的是,它最后的销声匿迹是因其变得粗俗不堪,并且有时候还会哗众取宠。

加亚尔德的节奏来自欢快的布朗莱,共六拍,其中,四拍是均衡的跳步,两拍是停顿。

加亚尔德的前身是图尔迪永(Tordion),只是在前四拍中,是像在欢快的布朗莱中那样的四个跳步,但在随后两拍的停顿中,人们则用了终止步(Cadenza)去取而代之。

要完成这个终止步,舞者需要站在右脚上,而左脚则伸向左前方,仿佛准备上步一样;但实际上,他并未向前上步,而是跳离右脚,然后后退,用左脚落地,并立即让右脚掌在前方落地。这个位置叫做“法定舞姿”(Posture Droite)。而此时此刻,舞者的重心已经落在了右脚之上;接着,左脚上前,仿佛要用它上步,但却没有这样做。

有趣的是,加亚尔德中的跳跃完全不像芭蕾里的那种快板组合,尽管有些人跳得很像。在加亚尔德中,腿部的摆动完全是随着地心引力进行的自然摆荡,就像人们在步行中,左右臂会随着左右腿的摆动,按照“反胴动作”的规律自然摆动那样。

英国人尤其擅跳加亚尔德。究其原因,许多外国人觉得,这是因为他们将这种舞蹈当做了体育,而非艺术。但英国的舞蹈史学家则反驳说,这种观点纯属诽谤,原因是,在16世纪的最后一个10年中,都铎王朝由最具领导才能的伊利莎白女王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当政,而英国的军队则刚刚打败了强大的西班牙及其“无敌舰队”(Armada).

与此同时,英国的各门类艺术均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足以同任何国家的任何时代相媲美,而当时的伦敦被世人誉为“会唱歌的百灵鸟的鸟巢”,全体英国民众获得了“手舞足蹈的英国人”之称号,而全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则会奔走在伦敦的大街上,为这里的剧院写作……总之,加亚尔德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不仅堪称英国人最伟大的舞蹈,它在英国舞蹈史上的地位也是至今无与伦比的。

至于它的音乐,今人的理解是非常贫乏的,其节奏与速度在大多数的录音中都演奏得不对,比如,它的六拍子节奏绝不是两小节圆舞曲那样的重-轻-轻、次重-轻、轻,其前三拍都必须是重的,而第四拍则是更重的。迄今为止,我们知道最早的英国国歌《神佑国王》(God Save the King,1744年收入《音乐宝库》),其曲调就使用了加亚尔德节奏,尽管没有照搬加亚尔德的24拍韵律,而是以不规则的方式出现的。

歌剧的发烧友们或许会记得,在19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的著名歌剧《弄臣》(Rigoletto, 1851)中,那段咏叹调《女人善变》里的加亚尔德节奏。歌剧史上还曾留下过这样的趣话:威尔第对这段加亚尔德风格的旋律厚爱有加,生怕它在首演前被他人盗用了,因而一直将它从整部曲谱中抽离出来,直到首演之夜才交给乐手们。而在欧洲的舞蹈史学家看来,唯有这里的加亚尔德节奏才是地道的——其宏大的张力与精准的速度,不仅可以同当代许多号称“地道”的演出划清界限,而且足以将今人带回英国当年那个辉煌的时代。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