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从东西舞蹈教育的比较看舞蹈普及人才的培养
时间:2007-06-20 09:12:57 来源:天津体育学院--董焱

从东西舞蹈教育的比较看舞蹈普及人才的培养

摘要:从东西舞蹈教育教学的比较上,来分析中国当前的舞蹈普及人才的复合培养问题。本文强调舞蹈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需求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具体的教学环节为切入点,从基本的课程设置,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学生的社会实践三个环节进行阐述分析,探索了将舞蹈普及人才这一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实施主要环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舞蹈普及 复合培养

舞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舞蹈自然有着不同的形态。对于不同的文化我们更多的是尊重,而舞蹈教育因为原本根基环境的不同也呈现出种种差异也就不足以为奇。希望通过比较东西方舞蹈教育的不同现象,分析其中的渊源,并探索能为我们所借鉴的西方的普及型的舞蹈教育是此文的初衷。

东方的文化重视传统,我们的舞蹈教育也给予了对世代因袭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最大的尊重。西方的文化重视调查,喜欢从市场调查中的得出结论,其中包括从社会中尽可能的了解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当舞蹈由计划面向市场,市场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便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所有需要舞蹈,渴望学习舞蹈的人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工厂那我们就有义务而且必须生产出社会所需求的舞蹈人才,我们要迎合这个市场同时也要培养开发这个市场。这个市场需要高精尖的舞蹈专才,也需要复合性的舞蹈普及人才。目前在我国舞蹈的毕业生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在从事舞蹈教育,而这个比例其中又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在进行普及性的舞蹈教育工作。而针对这个最终的结果缺少对此方面的切实的教育手段,很多毕业生都是自己一边尝试一边工作,一边碰壁,一边成长。下面我们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等方面比较来分析舞蹈普及人才的复合性培养。

一、舞蹈普及型人才的课程设置

在培养舞蹈普及型人才这个明确的培养目标下,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与之相匹配。其实,培养舞蹈普及型人才在我国的舞蹈教育培养目标中并不少见,而真正的将这个目标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的实例并不多。美国的杨柏翰大学是美国舞蹈普及教育的典范,我2005年1月至同年5月在那里学习的日子里,充分的感受到了教学环节与培养目标的高度统一,创造性的培养,组织能力的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了每一个教师的每一节课程中。现将一些主要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简介如下列出:

1、爵士舞蹈:爵士舞是当今欧美比较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

1)课时:大概每周有四节

2)授课内容:这门课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热身练习,大概在40分钟左右,第二个部分是流动性的练习,大概有30分钟,最后一分是舞蹈组合部分,大概有30分左右。

3)考核办法:每当教授完一个组合的时候,教师会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大概每一个月考核一次,考核时会进行录像,然后会约学生一起观看打分。

4)课堂特点:音乐的节奏感很强,技巧性强,多跳与转的技巧要求。

2、即兴舞蹈课:即兴舞蹈是现代舞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舞蹈家为突破传统的动作模式以及探寻动作潜意识与心理层面的意义,而应运而生的一种舞蹈样式。

1)课时:每周三节。

2)授课内容:第一个部分,教师先让全体的学生做即兴的动作训练,有教师给学生不同的命令学生集体来完成。第二个部分,命题性练习,教师将学生分组,给一个命题,这组学生即兴来完成。第三个部分,大家围坐在一起教师来点评。

3)课堂特点:互动性很强,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引导性很强。

3、世界民间舞:讲授各个国家的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与动作技巧。

1)课时:大概每周五节课。

2)授课内容:第一部分,一种新的民间舞蹈的时候,先要在黑板上写上这是哪个国家的舞蹈,这个国家的基本状况如何,这个舞蹈的名称以及音乐的风格和基本的歌词,有时还会教学生一起演唱;第二部分,教授基本的动作。第三部分,在队形中随音乐练习。第四部分,会让学生拿出教材划出需记忆的部分。

3)考核办法:进行到期中的时候会进行理论与舞蹈两部分的考试。

4)课堂特点:课堂民族氛围浓厚,教师将民间舞蹈当作一种文化教授给学生。

4、现代舞:这是这里的一门主干课程,有多位教师同时授课。

1)课时:每周大概有4节。

2)授课内容:第一部分,热身部分大概有30分左右。第二部分,流动部分训练学生的基本的身体素质。第三部分,组合部分,集中的训练阶段性课堂上需要解决的学生的身体的问题。第四部分,放松部分,缓解肌肉的运动疲劳。

3)考核办法:期中考核教师将这一阶段学习的组合集中起来进行分组考核,录像点评。

4)课堂特点:授课形式及其灵活,多角度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身体的素质,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一定的比例。

5、踢踏课:这是一种西方的民间舞课,在这里非常的受学生欢迎,主要膝下的脚掌部的踢踏动作为主。

1)课时:每周有6节课。

2)授课内容:第一部分,活动部分,活动膝关节,踝关节基本的步伐练习。第二部分,流动性的练习,流动的基本步伐,转的训练。第三部分,组合练习,教授新的内容,第四部分,分组巩固训练,第五部分,放松练习或即兴练习。

3)考核办法:教授完一个新的组合就进行分组考核。

4)课堂特点:风格独特,舞蹈轻松诙谐,非常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学习,技术性较强。

6、美国社交广场舞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比较时尚的广场舞蹈,音乐比较适合青年人的口味,比较现代。另一个部分是“四方舞”一种适合社交活动的四对男女组合成一个四方形的舞蹈。

1)课时:每周2节课。

2)授课内容:第一部分,放音乐大家集体复习舞蹈组合。第二部分,教授新的内容。第三部分,播放音乐巩固训练。第四部分,讲授相关的知识。

3)考核办法:期中考核学过的8个舞蹈组合。

4)课堂特点:课堂的社交性与娱乐性都很强,教师的授课风非常的独特语言的组织能力极强。

7、舞蹈编舞:这是一门教授学生编排舞蹈的使用性课程。

1)课时:每周1节。

2)授课内容:教师给一定的内容与要求学生进行编排,然后将编排的作品演示,教师进行点评。

3)课堂特点: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教师主要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

以上课程简介是单纯从部分专业课程方面为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舞蹈种类非常的丰富,既有专业性较强的芭蕾舞,现代舞的课程学习,也有社交广场舞,踢踏舞爵士舞这样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舞蹈课程的设置。每门课程的周时数并不是很多,每门课程的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课堂的内容确定自己突出的教学风格,教学过程与内容严谨有序的同时又不失轻松的氛围。从考核办法来看,中国的舞蹈教学的考核多是采用由任课教师一人在期末的一次性评分的考核方案,过于形式化也不够尊重学生的真实的水平。而学校的主干舞蹈课程:芭蕾,踢踏,爵士,现代都是初级,中级,高级来划分的,初级的时候所有的学生是在一起上课的,然后参加级别进升的考核进入较高级别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办法很好的解决了舞蹈专才与舞蹈通才授课内容上的矛盾问题,同时又节省了教学资源。

舞蹈普及性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具备相对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世界上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旧有元素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将旧有的课程内容拿来就上,要对每一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的方法结合舞蹈普及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反复的推敲论证。在完成专业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该加设更多的专业实践课。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培养。无论在专业技术课和专业理论课中,学生是以学为主,很难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自我潜能的开发。在我们的专业技术课中,虽然老师都会以编创组合的形式进行考试。但是从课时的比例来讲,那才是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左右。这对于学生编创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在专业技术课的基础上相对应的开设专业实践课。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这里的基本上没有将技术课与理论课彻底分开,无论是技术课的课堂还是理论课的课堂教师都是将其做成一种文化来做,而我们的技术课堂与理论课堂完全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各述其说,而作为同一培养客体的学生来说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知识的脱节性和相关性,如果说给学生的四年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网,一触相互关联,而我们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知识的点,缺少系统性,互动性。理论课要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应用来设计,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来设置。

二、从具体的授课内容上来看对于舞蹈普及性人才的培养

在美国有一门《国际民间舞》课程,初听起来就会联想到我们现在每一个与舞蹈培养有关的院校都有的《民间舞》课程。我想在我谈一些问题的时候先列举一些现象:

1、这门课是美国学校里的一门普选课程,每学年都有很多学生报名;而在我所工作的天津体院开设的学生课堂里曾尝试开课却只有不到10个人报名。

美国将这种课程当作文化课程来普及,在这个课堂上我们通过老师对地图的展示知道了那一片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那里的人口气候民俗,教我们唱那里的歌曲,其实这类内容在我们的《民间舞蹈文化》课程上也有学习,而没有将理论与专业课堂结合到一起,在了解这些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对文化的尊崇感,当舞蹈进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是组合的课堂,缺少文化感与娱乐性。

2、在我上大学的期间曾经在北京有国际民间舞蹈节,我们的参赛作品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认为这根本就不是民间舞。

一个做舞蹈普及教育的人要知道普通老百姓是怎样跳舞的,我在上学的时候知道了民间舞的三种大致形态:广场形态,课堂形态,剧场形态。我们的培养舞蹈普及性人才的课堂应该是更关注广场形态研究广场形态,而如果简单的认为普及教育的教学内容就是将原本的培养表扬人才的内容简单化那就错了,他需要我们进行市场调研来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

3、2005年7月赴青海玉树采风看到篝火旁纵情舞着锅庄的康巴汉子时,我第一次被民间舞的巨大魅力所震撼“那是一种绝美让人想哭。”。

在天地之间我感受到了舞蹈的美,这种美会上升为一种信念,我们在学校里要多给学生提供这样仰视舞蹈美的机会。在做舞蹈普及工作的日子里,我感觉到了“爱”的珍贵,这个工作是我们不熟悉陌生的,很多时候会产生很多的碰撞遇到很多麻烦和误解,而只有对舞蹈的执着信念和爱是工作一生都需要的。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爱和信念,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能传递给他们这样的信息的可能的情况下。要保护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多鼓励,多建议,不批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足够的任性和温情去做好他生命中的普及性的工作,普及性工作里不需要批评,只需要鼓励和爱。

舞蹈普及性人才的教学具体内容的设定是一个改革的过程,绝对不能做成原有教材的简单化。他应该是丰富的,渊博的同时充满了大众民间舞中最渴求的社交性与娱乐性。而普及性的舞蹈人才需要了解相关的舞蹈文化并懂得用何种方式将这种文化传递给别人,让受众从心理喜欢这种文化渴望这种文化形态。

三、舞蹈普及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社会实践不仅使我们了解社会的需求,更弥足珍贵的是引领了社会的需求,创造了社会的需求。社会实践应该贯穿四年大学教育的始终,应该是一个有组织有策划的重要教学环节,而非学生随意在社会上找到的今不保夕的临时工作。

我在美国学习期间曾经亲身参与了一个“Dance Connect”的社会实践,它的理念是“用舞蹈连接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是这所学校与当地的中小学常年建立起来的一个学生实践的教学环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学期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协调和组织等工作,这样的有教师带领学生的有指导性的工作对于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价值。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目的急剧增长,如果我们再不调整我们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之间的供需关系,我们的教育会变得与社会的脱节越来越重。舞蹈普及性人才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它是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和变化的,我们必须与社会保持不断的接触。这里的学生社团与当地社区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不同社团的不同的活动,学生会主动印发演出单到社区里去做宣传售票,邀请他们前来观看学习。与社会产生了非常良好的互动。

结论:

舞蹈普及性人才是当今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之一,是舞蹈与社会的联接的主要媒介。我们要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并将其理念灌输到每一节课当中。此文从探索的角度描述了西方舞蹈教育的一些细节部分。并探索其中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些形式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的具体环节将有助于我们提升对舞蹈教育的任知和对舞蹈市场的把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l、欧建平《舞蹈美学》东方出版社,

欧建平《中国文化报·艺术教育》中国文化报

宫丽梅《群众舞蹈》舞蹈杂志社

万道明《舞蹈教学》舞蹈杂志社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宁宁《图说中国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万道明《舞蹈艺术教学学科研究》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孙国荣 余美玉《大学生舞蹈教学指导》

于平《中外舞蹈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

于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报

罗雄《中国民间舞蹈教程》中国戏剧出版社

潘志涛《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