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10-67013680
传统导引术的衍变与健身气功
时间:2007-06-05 10:19:14 来源:

传统导引术是中华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肢体动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法,来调动和激发人体内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本文拟围绕着传统导引术的起源、衍变、精髓,以及与健身气功的关系等问题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健身气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所帮助。

一、导引术的起源

“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此段文字说明呼吸吐纳和熊经鸟伸等活动是导引的基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养形、益寿等。

如呼吸吐纳属导引之列,则有关导引的文献记载就更久远了。如先于《庄子》的《老子》第二十九章就有“或呴或吸”等属于呼吸吐纳类字句。再往前的《山海经》中也有“无骨子食气”等载述,而所谓“食气”即是吐纳导引法之一,类似的还有“咽气”、“服气”等等。此类方法又往往与“辟谷”相联系,“辟谷”就是不食五谷,后世有“辟谷食气”之说。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帛书》中除“导引图”等内容外,还有“却谷食气”一篇,其中载“食气者为呴吸”,表明食气即呼吸吐纳的意思。

肢体动作类导引的起源,则可上溯的更为古远。有文献可作佐证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陶唐之始,阴多郁滞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所谓“舞”,即手舞足蹈,是肢体活动的代称,其目的是宣导肢体气血郁滞,此处“宣导”一词,实为“导引”的同义词。再如宋•罗泌《路史•前记》第七卷载:“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行其源,阴凝而易閟 ;人既郁于内,凑里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帝王统录》引《教坊记》亦有类似记载:“昔阴康氏,次葛天氏,元气肇分、灾诊未洱,民多重膇之疾,思所以通利关节、是始制舞。”由此可见,古人这些“舞”是肢体导引之源。

导引“舞”大多是从模仿多种动物形态动作开始的。随着生活、生产活动内容的丰富,逐渐增加了模仿劳动或搏击格斗动作等内容,在实践、流传中不断演化成各种肢体导引术式,其形态变化多端,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类似舞蹈,其二类似健身操,其三类似武术。

除此以外,另有一部分肢体动作类似按摩、拍打等,若追溯其起源,至少在殷商时代就已作为治病保健的手段之一。实际上,按摩、拍打是人类本能,早在文明产生之前就已具备,试观鸡鸭猫狗等常见动物,当其体痒时自会抓搔,受伤后自会舔啄。飞禽走兽尚且如此,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由此可以推论,按摩拍打应当是导引术的最早形式。实践或实验都证明,按摩拍打可以引导气血流向,这也是导引养生的本意。后世所出的诸多导引法,大多伴有按摩或拍打,也有单纯按摩或拍打独立成法的。古代,按摩与导引往往混称,而唐•释慧琳《一切经意义》中更直截了当地说:“凡人有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因此有些导引法常以“按摩”冠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所载:“老子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名曰“按摩”,但内容多为肢体导引动作。

传统导引术的最早专著当推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其中“引”是导引之简称,恰如王冰注《素问•血气形志篇》:“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故《引书》即导引之书。从该书内容看,其中有论述四季饮食起居、房事等养生理法,还有六十余种导引术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四十多种病症的导引对治方法等,涉及内、外、眼、耳、鼻、口腔、精神病等多科。综观全书,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前后呼应,既有养生导引理论阐发,又有具体操作描述,确系一部完整的导引专著。从书中所载六十余种导引术式中,肢体动作导引占多数,包括徒手操作、按摩,借助器械、双人合作导引等,其余还有不少吐纳行气、意想导引等方法,甚至闭气闭息导引法。从《引书》所载内容看,传统导引术的基本方法皆已具备。后世流传的诸多导引术,包括著名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等中的具体术式,皆可从中找出其雏形。

在“引书”出土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成书年代相距“引书”不远,该帛图中绘有四十余幅导引术,每图式旁皆有简略文字说明,帛图虽残缺不全,能看出文字者不足四分之一,但仍被视为导引术发展史上之至宝。现在看来,从系统完整性,内容丰富性来说,《帛书•导引图》远非《引书》可比。但“导引图”中的某些图式名称与《引书》中所载某些导引术式名称相同或相近似,尤其是其中许多仿生类肢体导引术式,两者可互相印证,而图画更为实观,一图可胜过数十乃至数百文字的描述。

在未见《引书》前,学术界一直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养生方导引法”为传统导引疗法之首部著作。目前看来,此桂冠当让位于《引书》,前者只是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从《引书》的理法系统看,传统导引术与养生之道是紧密相关的。汉代养生家张湛则明确把“导引”归为“养生”十大方面之一。如南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张湛《养生要集》:“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中、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张湛所谓“养生”已包括“世行”与“道行”两端。“世行”即世俗之行,“道行”则是“修道”或“修真”者之行,故道行有时直称修道或修真。导引术基本属于“世行”。从导引术起源来看,导引术原先是为治病而设,后来从实践中逐渐发现其兼有防病养生保健益寿等功效。

二、导引术的衍变

前面已推论,按摩拍打等活动是肢体动作类导引术的最原始形式。这种按摩拍打是自我操作、自身受益的,符合导引的基本意义。然而按摩拍打也可施之于人,从原理上说是替或让别人导引,也该属导引范畴。但后来随着手法的发展、细化,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专业——推拿学。故推拿学科源自导引术,是导引术衍变之一。推拿只是从导引术中最原始、最简单的一部分衍变而来,现在都已成为堂堂正正的独立学科。

肢体动作导引除按摩拍打类之外,主要还有类似于舞蹈、体操和拳术等内容。前述原始“舞”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是肢体类导引术的较早形式,(晚于按摩拍打类)。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舞”转用于社交、娱乐、宗教仪式等各种活动,并逐渐向艺术化发展,而其原始防病治病的功能渐让位于效果更好、更专业化的导引形式。以后的宫廷舞蹈乃至现代舞等当属导引术原始舞之衍变。形体类导引术起初是独立的、分散的术式。前述《引书》和《帛书•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式皆如此。后来,精于此道者于众多散在的导引术式中精选编排、甚或综合创造,形成了各种导引术套路。其中最早面世的导引套路当推“五禽戏”,据文献记载,系汉末名医华佗所创编。其后,相继面世的有“灵剑子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八段锦”、“十六段锦”、“二十四节气导引图”等,其中以“五禽戏”、“八段锦”等最为著名,且各自衍化出数十种同名不同内容的套路。虽然导引套路层出不穷,但仍以散在导引术式为多,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收载导引散式达二百来种。事实上,所谓导引套路只是导引散式的组合而已,大多套路包括“五禽戏”、“八段锦”等,其中各式皆可分可合,并非一气呵成、缺一不可。如《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华佗对其亲子说:“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可见,五禽戏不必全套皆作,有病痛不适之时,有针对性地选作一戏也可,习练“八段锦”、“十六段锦”同样如此;而练习“五脏导引法”可以根据辩证选练一、二脏,“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则据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依次而行,每个节气只选其相应一式。这种可分可合的导引套路有别于后世的武术或拳术套路。徒手乃至持械搏击方法起先也是肢体动作类导引术所模仿的内容之一。后来社会的分工出现了专业武士,精于此道者逐渐编创了各种既有强身健体功能,又有攻防技击功能的拳术或武术套路。其后养生家又取武术套路之健身功能而将其转化成导引术套路,虽然形似武术,但其原有的技击功能渐渐淡去。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日益进步,武术的搏击功能更趋淡化,“易筋经”是此类导引术的代表之一。

顾名思义,所谓“易筋”是改易筋骨之意。据有关文献及行家秘传,“易筋经”原是练武者强身壮体过程的初步功夫,后续部分还有“洗髓经”等,整个练功过程要数年而达到“脱胎换骨”,是独特的技击和抗击打的基本功。类似的情况还有“太极拳”。太极拳起初是武术家模仿道家太极门修炼过程中自发出现的“九宫太极手”外架的一些动作并加以艺术化、赋予技击意义而编成的套路。在原理上,太极拳从一开始就类同于导引术。近代太极拳日益普及,但大多注重外在肢体动作而忽略其技击意义,因而更接近于导引术。

肢体动作类导引原先有相当部分是单纯的肢体运动,类似于现代体操。有学者认证,由欧洲兴起的现代体操,其真正源头即是中国传统导引术。从现有的文献、文物中可看出,现代体操的所有要素皆早已出现于传统肢体导引术中。因此可以说,现代体操也是导引术的衍变之一。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从事导引术的研究者发现以意念活动配合肢体动作远较单纯肢体导引效果明显,于是人们更注重于运用心理调节来导引,所谓“以意引气”即属此说。用意念作用于肢体导引的倾向至少在汉代已初见端倪,这在前述汉简《引书》所载导引术式中已可证实。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仍以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例,其中所载二百来种导引术式中,不注明用意念的单纯肢体导引占58种,有意念倾向明显的“行气”导引36种,其余为肢体动作配合吐纳、意念等的综合导引法。至明•曹士洐《保生秘要》所载导引法则已是用意念导引者为多。意念活动包括集中注意力(即称“意守”、“意注”等)和想像(即故称“存思”、“存想”等),其作用可以引导气血流向,改善人体内部状况,所谓“意到气到”。

总之,传统导引术包含了肢体动作(含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方法,包含了当代健身气功的主体内容。

三、导引术之精髓

中华传统导引术如此丰富多彩,其精髓究竟何在?对此,古代研究者有不少论说,其中以唐代李颐之说较为中肯。其注释“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此处“导气”之“气”,应该指内气,而非呼吸之气。因为本文前面已论证,呼吸吐纳是导引的组成部分,或是导引的方式之一,目的就是为了使内气和顺,内气和顺则康健、益寿,内气不和则有害健康。这种内气之“气”与气功之“气”当属同一概念,都要调动人体内气,当然调动内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呼吸只是调动方法之一。

李颐导引释义的下半句“引体令柔”,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指引动肢体、使之柔软。肢体柔软则生命力强,这与老子养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古哲先贤们经观察总结,“柔”则生气勃勃,相反“刚”者则死气沉沉。婴儿肢体柔软,幼苗枝叶柔嫩,却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成年人筋骨坚强,长成的植物枝叶刚劲,其生命力却已过鼎盛期,较其幼时更近于衰亡。人类肢体柔软则运用灵活、健康快乐,肢体僵硬则运用不便,多痛多病,故导引注重“柔”。

若进一步分析,“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实为一个整体,不能分作两端,其上下两半应为互词。“导”有“导向”、“指引”之意;“引”有“引导”、“指引”之义。故“导”与“引”是同义词。“气”与“体”含义似乎截然不同,但事实上两者密不可分。按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气聚则成形、气散则形亡”。所谓“形”就是体,故“气”与“体”也是一体的,体是由气聚而成的,因而在传统文人心中,“气”是最本质、最重要的。“导引”是为了使“气”与“体”皆趋向柔和。为达此目的,导引的各种方式也应是柔和的。导引肢体动作注重柔和是与现代体操的重大区别之一。而更为重要的是,导引术是引导或调动“内气”流向(气脉)为主要目的的,这是与现代体操注重外在肢体肌肉关节运动的根本区别。此处“气脉”不等于经络,经络只是气脉的一小部分,人体气脉系统远较经络复杂深奥得多。

根据注重“柔和”这一要旨,导引术的肢体动作应根据个体气脉状况差异,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外在动作姿势应服从内在感受,以内在和顺舒畅为目的,以符合导引本意。

综上所述,李颐的“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八字已非常精炼地点明导引术之精髓。若用现代语言述说,则导引之精髓是通过肢体动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纳、行气意想等一系列特殊方式来引导或调动人体内气使之柔和顺畅,进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等目的。

四、结论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运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总体上看,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功法继承了传统导引术中肢体动作、按摩拍打、呼吸吐纳、意念运用等基本方法,其功法套路也是在流传广泛、版本繁多的传统导引术套路基础上,整合创编而成的,其中有关“以形导气”、“松柔舒缓”、“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以及“不要过多追求肢体运动规格”等要求,皆属深得传统导引术精髓要旨之谈。因此可以说,健身气功功法取材于传统导引术,是在继承传统导引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导引术的继承和发展。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